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

經濟18-04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

18-4.1物價膨脹的意義

意義

在一定時間內,一般物價水準全面性、相當幅度持續上漲的現象。

說明

1.全面性:物價膨脹不是每一種財貨價格都上漲,有的可能下跌,但只要整體平均物價指數上升,即是發生物價膨脹。

2.相當幅度:幅度大小,須考慮不同時間及不同國家的情形來決定。

3.若物價水準只是暫時上漲,並非持續性上漲,則不算是發生物價膨脹。

4.一般物價水準的指標:

 (1)消費者物價指數CPI(Consumer Price Index):又稱為零售物價指數,消費者消費產品與勞務零售價格的加權平均變動數,用來分析市場價格的基本動態,是政府制定物價政策與工資政策的重要依據。

 (2)躉售物價指數WPI(Wholesale Price Index)又稱為批發物價指數,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的加權平均變動數,用來衡量生產成本的指標。

 (3)GDP平減指數(GDP Deflator):反映所有最終財貨從基期到當期平均物價變動的物價指數,為包含商品數目最多的物價指數

  GDP平減指數=名目GDP÷實質GDP×100

  名目GDP:以當年價格計算的GDP

  實質GDP:以基年價格計算的GDP

 

18-4.2物價膨脹的類型

18-4.2.1依物價膨脹的程度分

溫和型

物價膨脹

1.又稱為爬升型物價膨脹(Creeping Inflation)。物價水準長期以不超過5%的速度溫和上漲。

2.可刺激企業增加投資,創造更多利潤,有利於經濟成長。

惡性

物價膨脹

1.又稱為奔馳型物價膨脹(Galloping Inflation)。物價水準長期以10%以上的速度快速上漲。

2.可能造成幣制崩潰而破壞經濟秩序,不利於經濟成長。

3.特點:

 (1)物價與貨幣流通速度相互追逐上升,形成惡性循環(Vicious Cycle)

 (2)物價與工資相互追逐上升,形成物價螺旋上揚(Inflation Spiral)

4.改革幣制是解決對策之一。

 

18-4.2.2依物價膨脹的原因分

18-4.2.2.1需求拉動型物價膨脹(Demand-pull Inflation)

意義

因總需求擴張,使總需求AD大於總供給AS所造成的物價上漲。

原因

1.凱因斯學派:認為需求過多的原因,是民間消費C、國內投資I、政府支出G、貿易淨輸出XM增加。

2.重貨幣學派:認為物價上漲的原因,是貨幣數量大幅增加,也就是太多的貨幣追求太少的財貨(too much money chasing too few goods))的結果。

說明

1.未達充分就業時,AS為正斜率:

 (1)AD(AD0AD1),總產出Y(Y0Y1),物價P(P0P1),上漲幅度溫和。

 (2)若總需求持續增加,總產出與物價會不斷上升,即為總需求擴張引起的物價膨脹。

2.已達充分就業時,AS為垂直線:

 (1)AD(AD2AD3),總產出Y不變(固定為Yf),物價P(P2P3),上漲幅度較大。

 (2)若政府仍採擴張政策來增加總需求AD3,不但無法增加總產出,反而造成物價更上漲P3

對策

1.緊縮性財政政策:(1)G↓,MS↓。(2)T↑,I↓→i↑。

2.緊縮性貨幣政策:(1)法定存款準備率↑。(2)重貼現率↑。(3)賣出公債。

 

18-4.2.2.2成本推動型物價膨脹(Cost-push Inflation)

意義

又稱為供給物價膨脹(Supply Inflation)。由於生產成本增加,導致總供給減少,AS曲線往左移動,廠商售價提高,而造成物價上漲。

原因

1.生產要素價格提高。(2)工資提高。(3)獨占價格的π過高。

說明

生產成本↑,總供給AS(AS0AS1),總產出Y(Y0Y1),經濟衰退,失業↑,物價P(P0P1)

對策

1.管制工資。2.菲利浦曲線PC(Phillips Curve)解釋。

 

18-4.2.2.3停滯性物價膨脹(Stagflation)

意義

高物價上漲率與高失業率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。

說明

1.1970年代爆發兩次石油危機,石油價格上漲,各國政府為抑制物價,採行緊縮性政策,物價上漲率不但沒有降低,反而造成經濟衰退,失業率大幅增加,人民痛苦指數(Misery Index)上升。

2.痛苦指數=物價上漲率+失業率

對策

拉弗爾(Arthur Laffer)供給面學派(Supply-side economics)

1.減稅政策,t↓,Y↑,T↑。2.提高利率。3.減少政府支出。4.減少政府管制。

 

18-4.2.2.4輸入性物價膨脹(Imported Inflation)

意義

又稱為進口型物價膨脹。進口品價格上漲,帶動國內物價上漲的現象。

說明

1.進口品(原料、設備)價格上漲,生產成本提高,廠商調漲產品價格。可視為成本推動型物價膨脹。

2.資源缺乏,仰賴進口的國家,容易出現輸入性物價膨脹。

 

18-4.2.2.5結構型物價膨脹(Structural Inflation)

意義

又稱為需求轉移物價膨脹(Demand-shift Inflation)。經濟結構發生變化,各產業發展速度不一,且勞動在各部門間的移動不易而引起的物價上漲。

說明

1.在經濟發展過程中,各產業發展不均衡。在迅速擴張的產業,對人才需求殷切,使得工資率上揚,產品價格上漲,而發生物價上漲的現象。

2.日益萎縮的產業,雖有失業現象,但工資因往下調整有僵固性,而無法調低。

3.一方面工資率上漲,一方面工資不易下跌,最終帶動物價上漲。

 

18-4.2.2.6預期心理型物價膨脹(Expected Inflation)

意義

社會大眾預期物價膨脹的發生,將導致物價膨脹的真正發生。

說明

1.廠商預期物價上漲,會囤積商品,供給減少,物價真的上漲。

2.消費者預期物價上漲,增加消費,需求增加,物價真的上漲。

 

18-4.2.3菲利浦曲線PC(Phillips Curve)

提出者

菲利浦(Alban William Phillips)

論述

1.1958年,菲利浦根據英國1861~1957年的總體經濟數據,畫出一條表現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關係的曲線,發現短期內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呈反向變動關係。

2.短期菲利浦曲線為負斜率曲線。

3.要降低物價上漲率ΔP÷P↓,須面對高失業率U↑的代價。

4.要降低失業率,須付出物價上漲的代價。

說明

1.1970年代石油危機,發生高物價上漲率與高失業率的停滯性物價膨脹,隱含短期菲利浦曲線不存在。

2.長期下,物價上漲率取決於貨幣數量成長率,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,失業與物價膨脹之間無取捨關係,所以長期菲利浦曲線是在自然失業率上的垂直線。

 

18-4.2.4物價膨脹產生的額外成本

菜單成本

物價膨脹期間,商品價格經常變動,就得調整商品價目,業者必須重印新價目表,這些額外增加的成本,稱為菜單成本。

資訊成本

物價膨脹期間,商品價格經常變動,人們須花較多時間搜尋最新的商品訊息,這些額外增加的成本,稱為資訊成本。

皮鞋成本

物價膨脹期間,人們會貨比三家,造成皮鞋磨損;也會減少持有現金,將現金存在銀行賺利息,造成增加到銀行提款的次數與時間,統稱為皮鞋成本。

 

18-4.3通貨緊縮(Deflation)

意義

在一定時間內,一般物價水準持續性下跌的現象。

原因

1.過度供給或需求不足所造成。

2.政府採取緊縮性政策,抑制物價上漲所造成。

說明

通貨緊縮表示處於經濟衰退狀態,物價下跌,廠商無利可圖而裁員,失業率升高,所得減少,消費能力降低,廠商更不願投資,使經濟更加蕭條。

 

18-4.4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的影響與對策

18-4.4.1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的影響

影響層面

物價膨脹

通貨緊縮

財富重分配

對債權人不利(貨幣實質購買力下降);對債務人有利。

1.短期對債權人有利,對債務人不利。

2.長期對兩者均不利。

所得重分配

對固定所得者不利(實質購買力降低);對非固定所得者有利。

1.短期對固定所得者有利,對非固定所得者不利。

2.長期對兩者均不利。

國際貿易

對出口不利(出口品變貴,國際市場競爭力弱,產生貿易逆差);對進口有利(進口品變便宜)

1.短期對出口有利,對進口不利。

2.長期對出口不利。

生產與就業

1.未充分就業:溫和物價膨脹可使生產與就業增加。

2.充分就業:產量無法增加,物價上漲易造成惡性物價膨脹,對產出與就業均不利。

物價下跌,廠商利潤降低,生產與投資減少,就業減少。

 

18-4.4.2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的對策

 

物價膨脹

通貨緊縮

經濟政策

緊縮性政策

AD↓,MS

擴張性政策

AD↑,MS

財政政策

(影響AD)

政府支出G

減少

增加

稅收T

增加

減少

平衡預算

同時同額減少GT

同時同額增加GT

貨幣政策

(影響MS)

法定存款準備率

提高

降低

重貼現率

提高

降低

公開市場操作

賣出有價證券

買回有價證券

信用管制

增加

減少

 

18-4.5臺灣的物價指數

編製單位

行政院主計總處

 

物價指數

目的

用途

物價指數

消費者物價指數

用以衡量一般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水準的變動情形。

1.衡量物價上漲。

2.調整薪資及合約價款。

3.平減時間數列。

4.調整稅負。

躉售物價指數

衡量生產廠商出售原材料、半成品及製成品等價格的變動情形。

1.國民所得統計及產業關聯統計平減參考。

2.營利事業資產重估評價之依據。

進出口物價指數

衡量進口及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動情形。

調度外匯及國民所得平減之參考。

營造工程物價指數

衡量營造工程投入材料及勞務價格的變動情形。

調整工程款之依據。


1 則留言: